会员登录 - 用户注册 - 设为首页 - 加入收藏 - 网站地图 社融数据超预期!中国资产大涨,消费股该布局了吗!

社融数据超预期!中国资产大涨,消费股该布局了吗

时间:2025-07-06 04:14:27 来源:以己度人网 作者:热点 阅读:150次

来源:华盛通

华盛资讯,社融数据上周五中国市场5月份M2和社融数据双双新鲜出炉。超预产

社融规模增量 27900亿人民币,期中预期 20300亿人民币,国资该布前值 9102亿人民币,涨消因此社融的费股增速超出了预期;M2同比增速则提升至11.1%,录得今年以来最高增速。社融数据

中国M2、超预产社融同比增速(来源:萝卜投研)

经济在发展的期中情况下,蛋糕不断做大,国资该布带来资本收益增长的涨消可能性。因而社会面对经济增长预期越高,费股就越有可能通过借贷方式筹集资金,社融数据以求抓住经济增长带来的超预产基于。因此,期中融资数据的其中一个重要意义在于,从借贷数据中反映市场对于经济走势的信心。

从这个数据上看,适度宽松的货币供给,或许即将开始向信用传导,在6月份中国疫情得到好转的情况下,我们或许有望看到一个信用周期启动的信号。

信用周期的波动,也与特定股票市场板块的波动有密切联系。假如真的进入宽信用周期,下一步有什么机会?

一、如果宽信用周期开启,有什么机会?

所谓信用周期,指的是信用扩张与收缩的周期变化。

而所谓信用,相比毋须多言,用通俗的话来讲就是银行觉得你可靠,所以愿意借钱给你。所以信用扩张,指的是你从银行借了更多钱,把信用转化为现金。

马克思老先生曾说,面对高额利润,资本敢于冒嘎脑袋的危险。反之亦然,资本在预期赚不到钱的时候,是不太可能轻易加杠杆、扩大生产规模的,毕竟融资也有成本。所以宏观经济的预期,也会带动信用周期的涨落。

在预期不好的情况下,喊破喉咙都很难宽信用。

中国市场社融与走势(来源:萝卜投研)

因而信用周期的面纱之下,实际上是宏观经济预期的信心。同时,信用周期的上行阶段市场流动性充裕,资金会购入风险资产,造成估值的提升。从这个意义上讲,如果宏观经济真的有很好的预期,下注增长更快的经济体,大概率不会有错。

但这只是泛泛而谈,除非你打算购买股指ETF。在这里,我们希望可以具体到板块机会。

下面展开一些基础的讨论框架。

将信用周期和经济周期画在同一张纸上,我们可以看到清晰的相关性,因而可将宽信用周期分为货币宽松(经济触底、货币环境转松)、宽信用初期(信用转宽、经济复苏)、宽信用中期(信用宽松、经济向好)、宽信用后期(经济过热、货币转紧)四个阶段。

中国市场社融数据、M2数据同比,以及GDP增量走势(来源:萝卜投研)

或者我们也可以用四个象限,来简单表达单个周期的四个阶段。

信用周期与经济周期(来源:Wind、泽平宏观)

根据历史数据统计,不同的行业在不同的阶段,呈现不同的走势。在这里不多展开。

但背后的逻辑是明确的。

比如,周期股在宽信用的阶段,能够获得不错的超额收益。这是因为信用扩张阶段,市场流动性充足,重资本的周期行业得以快速扩充资本,实现扩张。

借钱给周期股的金融部门,也会迎来一波机会。融资成本降低、经济表现较好的情况下,金融行业的股息率就会提升,而代表融资成本的自然利率下降。对金融行业而言,无论投资实体经济还是寻求资本回报,都可以取得不错的收益,意味着较高的分红。

在这里再引入一个概念:市场资金存量有限。

所以类似消费股的板块,就会受到资金流向的影响,而在特定周期阶段取得良好表现。比如,消费往往在货币、信用同时宽松的情况下表现不好,但其他阶段都不错,逆周期属性较强。

二、信用周期反转的可能性有多大?

记得早在今年2月末,就有不少首席出来说宽信用周期了。

然而现在看来,首席们所言似乎差矣。尽管M2货币供应增速已经开启了上行,但社融存量确实没有增长多少。诚然,货币政策需要时间传导到信用上。换言之,银行有钱是一回事,大家是否愿意借钱又是另一回事;但大家要先知道银行有钱,才有可能去银行借钱。

但现在看来,如果2月末就按照宽信用周期进行布局,时间成本未免高了点。

不过我们开始看到不错的迹象。

中国四个一线城市尽管先后出现的疫情都陆续控制住了。而且当下政策是现在肉眼可见地加码,力求在2022H2抹平疫情影响,追赶经济增长目标。

上海疫情情况(来源:华泰期货研究员)

另一个数据也能反映社融走势。

一般可以用票据利率,来反映信贷融资的强弱。4~5月社融数据基本相当,但有券商推测5月社融回暖是由于政策刺激下的信心修复。

理由是,5月上旬票据利率一直低位徘徊,下旬回落至零附近,反映信贷融资仍然偏弱。而在央行 5 月 23 日召开货币信贷形势分析会,并要求“引导金融机构全力以赴加大贷款投放力度”后,票据利率快速回升,5月末金融机构贷款投放力度料有所加大。

国股银票贴现利率曲线:1个月(来源:华泰期货研究员)

推测、相关数据似乎共同指向了同一个方向:政策强力驱动,可以给到市场信心。

三、政策驱动很重要

确实,上头近来连连动员稳增长工作,特别是5月下旬。

比如5月20日央行将五年期以上LPR下调15个基点,这是稳增长的重磅信号。

五年期LPR走势(来源:萝卜投研)

又比如央行、银保监会连续召开信贷座谈会,参加总量稳经济大盘会议,及时出台降低居民按揭利率、加大银行延期还本付息力度、鼓励银行放贷小微企业等政策。

央行和银保监会明确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,引导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投放力度,努力实现住宿、餐饮、零售、文化、旅游、交通运输等受疫情影响严重行业信贷余额持续稳步增长,同时提高这些行业企业的不良贷款容忍度,幅度不超过3个百分点。

同时,财政督促地方专项债加速发行,地方政府面临财政缺口加大和增长考核趋严的压力,各部门稳增长的合力有所增加。

回看历史,政策动员往往是开启宽信用周期的关键。

根据金融界整理的材料,复盘2011年以来的4轮宽信用周期,发现基建地产是宽信用的核心驱动因素。除2018~2019年因“房住不炒”政策导向,基建成为主要驱动因素,其余三轮宽信用的核心驱动因素均为基建和地产投资。

也就是说,此前的信用扩张依赖于房地产和大基建两方面发力。如果将房地产作为对土地空间的开发,它也属于基建的一种。

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与社融增量(来源:萝卜投研)

基建本身就是投资,通过财政政策撬动的投资直接计入GDP;而且基建可以通过货币流通带来的乘数效应,间接带动几倍于投资的GDP。

今年也是如此。

2022年5月31日,国务院印发《扎实稳住经济的一揽子政策措施》,多项政策安排聚焦拉动基建投资,扩大有效需求。此前国务院办公厅发布《关于进一步盘活存量资产扩大有效投资的意见》,提出24条政策措施,盘活存量资产,扩大有效投资。

四、这一次,投资×消费

消费预期的改善,也往往改善融资信心。

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,充分发挥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, 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,这是国家一处的战略目标。

“双循环”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,意味着着力打通国内生产、分配、流通、消费的各个环节,发挥中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,以满足国内需求作为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。

促进消费的背后,是提升国内购买力、增强经济韧性的需要。同时这也是经济增长从出口导向型的产出驱动,转变为出口+消费的产出、货币流通双轮驱动的需要。

当然,万事开头难,更何况是在没有强大全球铸币税收权的情况下,去提升购买力。眼下各地在加码消费券的发放,定向刺激消费行为。

而我们在消费端已开始看到一些好兆头。

人们对经济预期较差时,往往会因预期收入减少而缩减消费。但从5月份开始预热的“6·18”购物节数据上看,今年“6·18”家电销售迎来“开门红”。其中,京东平台上,中高端家电成交额同比增长超过8倍;“开门”10分钟内,家电预售付尾款成交额同比增长超3倍;抖音电商“好物节”生活厨房电器GMV同比增长近6倍。

投资、消费向好,意味着扩大生产有利可图。同时上头也在降低利率以鼓励贷款。有利差的地方自然有资本,于是资本家开始向银行借钱以抓住这次消费浪潮的机遇。

近月领先指数显示2022年4~5月是经济底部(来源:)

四、不仅仅意味着经济改善……

当地时间6月7日,世界银行公布最新一期《全球经济展望报告》。

报告预计2022年全球经济年增长率仅为2.9%,与去年5.7%的增长率以及世界银行1月预测的4.1%、4月的3.2%相比继续下降。世界银行还称,2023~2024年全球增长或徘徊在3%,未来几年将进入漫长的增长乏力、通胀高企时期,滞胀风险上升。

关于世界银行下调全球经济预期的报道(来源:CNBC)

高盛股票策略主管Maasry则表示,目前市场更倾向做空美元。数据统计也发现,此前每次美元“逆转”新兴市场表现都相当突出,目前中国、东盟股市的资产估值相当低。

在这里也同步一下消息:

北京时间今天(6月10日),中国公布了CPI、PPI数据。2022年5月份,全国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上涨2.1%,环比下降0.2%;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同比上涨6.4%,环比上涨0.1%。安信证券认为,CPI的总体下降,是由于猪价、油价上行和鲜菜价格下行将对冲物价水平;PPI的回落是由于工业品价格小幅回落对冲油价上涨。

CPI、PPI剪刀差逐步回落(来源:萝卜投研)

与此同时,上头的财政、货币政策工具都还很充足。人民银行副行长潘功胜近日表示,人民银行将加大稳健货币政策的实施力度,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,加大流动性投放力度,保持流动性总量的合理充裕。

接下来我们需要更加密切关注宏观经济数据——包括6月份的社融等等。我们有理由对对于疫后中国经济增长充满了信心,而如果6月份的社融和价格指数,能够想我们所预期的这样,反映出利好,那么背后的意义显然不仅仅是板块基于这么简单。

事实上已经有资金开始布局中国资产。

周五美股标普500指数下跌2.38%,德国DAX30下跌1.71%,法国富时100下跌1.54%,全球许多经济体估值都出现不同程度下跌。

有意思的是,中国三大股指和新华富时中国50指数,表现却不太一样。

同样是在昨晚,iShares安硕MSCI中国ETF $MCHI 突然被投资者爆买,单日买入金额刷新了该基金2011年成立以来单日资金流入的最高纪录。

随着中国资产的持续大涨,该ETF本周的累计涨幅接近7%。

投资押注的不仅是资产本身,更是资产背后的大势。看准大势,顺势而为,获胜的概率会更加大。

温馨提示:新浪集团旗下的华盛证券,持有香港证监会1/2/4/5/9号牌照,足不出户,新浪财经用户0成本开户入金,开通服务后就能同时交易港股,美股。

风险及免责提示: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,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,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、准确性和原创性。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,应结合自身情况,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。必要时,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。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,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。

(责任编辑:时尚)

相关内容
  • 知名品牌“英氏”婴幼儿睡袋被江苏省消保委点名
  • 经济日报头版:A股优胜劣汰生态加速形成
  • 为什么俞敏洪总能带出强悍的团队?
  • 美的“少东家”太会赚钱了
  • 补壹刀:台积电,正加速变成“美积电”?
  • 超1500亿资金热捧宁德时代定增?结果还要等一等
  • 改革薪酬制度有利于打破公募销售周期顽疾
  • 兰格报道:期螺、现货、钢厂出厂价全线走跌 钢价回落风险加大
推荐内容
  • 荣耀发布MagicOS 7.0操作系统,未来考虑对鸿蒙及iOS兼容适配
  • 英国决定收购核电项目中方20%股权,外交部回应
  • 惊!德奥通航把深交所给告了
  • 英媒:关于拜登年龄的问题 白宫发言人要求记者不要提问
  • 从人工智能大会看“AI进村入厂”,金融科技持续赋能实体经济
  • 首份惠民保可持续发展研报出炉,百城数据、五大维度揭秘产品迭代方向